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。衷心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,愿这篇内容能为您带来愉快且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提到张献忠,便绕不开他在四川大地上留下的那笔神秘“沉银宝藏”。据传,他在四川称王期间,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,将这些财富隐藏于四川某个鲜为人知的隐秘地点。然而,随着张献忠的覆灭,这批宝藏的具体去向也成了历史上的谜团,甚至不少后来的史学家怀疑这不过是个难以证实的传说。直到2017年,一场意外的考古发掘,才令考古学家们找到了这批宝藏的踪迹,终于揭开了“沉银宝藏”的神秘面纱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张献忠与他传奇般的“沉银宝藏”。
张献忠于公元1606年出生在陕西省定边县。史料中对他早年的描述非常简略,仅提及他曾是捕快出身,其他身份信息鲜少记载。不过,有一条看似不起眼却极其关键的记载:张献忠曾因不愿与上司同流合污,被陷害成为替罪羊,险遭死刑,幸得朋友相救才脱险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对朝廷的腐败积怨极深,也成为后来起义的重要动因之一。
展开剩余87%明朝末年,宦官专权,朝廷腐败日益加剧。到万历年间,明王朝经历了多次“万历三大征”,逐渐衰败,摇摇欲坠。天启年末,陕西遭遇了罕见的严重旱灾,造成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。史书中形容:“陕境内饿殍遍地”,惨状令人心碎。朝廷的腐败无能以及地方官吏的消极怠政,使得百姓的生存愈发艰难,官逼民反,陕西爆发多起起义,被史称为“陕北暴动”。本就怨恨朝廷的张献忠见此局势,也积极投身反抗。
1630年,张献忠在家乡定边县组建了数百人的起义队伍,随后加入了义军首领王嘉胤。战场上,他以勇猛果敢著称,被誉为“军中黄虎”,赢得了王嘉胤的信任和重视。因为他少年时期曾受过一定教育,也曾做过捕快,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,王嘉胤破格提拔他为“营将”,统领麾下“三十六营”中的三营,成为其核心大将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张献忠随王嘉胤辗转于陕西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、湖广和四川等地,屡立战功。他的队伍也迅速壮大,从最初的数千人扩展至近十万,成为王嘉胤麾下最强劲的兵力。这时,张献忠的野心也开始逐渐膨胀。然而,好景不长,1631年,王嘉胤遭部下叛变被杀,义军陷入分裂,张献忠不得不投奔另一义军首领高迎祥。
1634年,受命于高迎祥,张献忠率军向西进军,目标是明朝的四川地区。初时,高迎祥对他仍存疑虑,夺走了他麾下精锐兵力,只给他指挥些老弱病残之兵,使得西征异常艰难。面对明朝女将秦良玉和其子马祥麟的围攻,张献忠惨败于重庆,部队伤亡惨重,只能退往湖北,第一次西征以惨败收场。
1635年,面对明军的包围,起义军各路首领在河南荥阳召开“荥阳会”,商议破解明军包围的战略。李自成提出“分兵破敌”的方案获得通过。张献忠在高迎祥的带领下,一路东进,破开重重包围,所向披靡,甚至直逼明朝中都——凤阳府。张献忠攻下凤阳后,掘开了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坟,举动轰动一时。他没有逗留,继续南下攻克安庆、庐州、和州,横扫安徽与江苏大片区域,随后转西攻取霍山、英超山,并在湖北与义军首领马守应会师麻城。继而南下入侵湖南,转战关中,行军路途千里,战术灵活多变,让明军难以防范。
然而,起义军内部矛盾频发,内斗不断,明军趁机反扑,导致张献忠的直接上司高迎祥被杀。为了自保,张献忠暂时接受明朝招安。这次投降看似屈服,实则他早有准备,将手下数万将士借“遣散”之名散布各地,保存实力,待机复起。投降时,他的部队仅剩一两千人。明军误以为他势微,轻视其威胁,给了他喘息与发展空间。
1639年,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次高举义旗,抗击明朝,并大开粮仓救济百姓,赢得周边数十万民众支持。他还将当地贪污证据贴于城墙,让百姓看清朝廷腐败,进一步增强民心。义军首领罗汝才、马守应纷纷前来会合,远在河北的李自成也重新整军,众义军再次威胁摇摇欲坠的明朝。尽管如此,张献忠军仍不敌名将左良玉,1640年在湖北遭挫败,只得西逃。
逃亡途中,张献忠部队在四川边境遭明军重围,伤亡惨重,被困兴安城。危急时刻,他采纳谋士建议,秘密贿赂左良玉,指出“养寇自重”,表明自己存在对左良玉权势有利。左良玉放松戒备,张献忠趁机突围,西进四川。四川地势险峻,四面环山,为他提供了难得的喘息与重整机会。半年后,他势力恢复,准备再次出川打击明军。
1641年,张献忠挥师东进长江,攻占重要重镇襄阳。襄阳仓储丰富,张献忠却不贪财,除留足粮草外,将仓库数十万两白银分发给民众,获得了湖广数百万百姓的爱戴。随后他北渡长江,攻下樊城,切断明军南部交通。1642年,他又乘胜攻下庐州,扩张势力至安徽,并在巢湖地区训练水军。1643年,他攻占武昌,自立为“大西王”,统治湖广、安徽、广东、广西北部等地。
1644年初,张献忠为清剿四川明军,率军再入四川,十月基本肃清明军势力。11月,他在成都称帝,建立“大西国”。正值满清南下,张献忠改变“坚决抗明”策略,转为“联明抗清”。满清多次劝降均被拒。最终,大西国不敌满清,张献忠兵败身死。
据传,张献忠败亡前,试图将多年搜刮的巨额财宝通过长江水路运出四川,却在途中遭清军袭击阵亡,财宝沉入江底。此后,关于这笔宝藏的下落成为未解之谜。直到2017年,一次轰动考古界的发掘揭开了“沉银宝藏”的神秘面纱。
沉银宝藏终于重见天日。2015年,四川警方破获一起重大文物盗掘案,缴获价值逾3亿元的珍贵文物,经专家鉴定,正是大西国时期遗物,引发史界轰动。随后,考古学家赶赴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盗掘现场,展开抢救性发掘。考古队历时四个月,利用二十余台抽水机抽干湖水,才揭开了沉睡数百年的宝藏面貌。
这些宝藏究竟是否属于张献忠?据史料,张献忠攻下武昌府后,处死明朝楚王朱华奎,搜刮楚王府内大量金银财宝,“辇载数百车不尽”。彭山区出土的宝藏很可能正是他从楚王府掠得的财富。此外,张献忠贪财成性,自称帝后便在四川、湖广等地大肆搜刮财物,甚至全国范围内劫掠富商。他对财宝实行严苛管理,制定法律禁止私藏财物,违者斩杀,可见当时四川湖广的财富多半掌控在他手中。
有史学家粗略估算,张献忠搜刮的财富超过一千万两白银,折合黄金、珠宝等,价值超过一亿两白银。按当时白银购买力折算,约相当于现代人民币300亿元以上。如此惊人财富,却因张献忠败亡未能享用。当地传说,他将财宝藏于掏空的竹筒内投入长江,计划在下游狭窄水域打捞,但因逃亡途中遇袭身亡,财宝沉江。亦有说法称宝藏装船沉没于江中。直到2017年眉山市江口沉银遗址发掘,才让这笔无价之宝重新显现世人。
发掘中出土数吨金银锭及三万多件珍宝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量“西王赏功钱”铜币。此前湖北仅出土过一枚此币,曾在拍卖会上以230万美元成交,而江口遗址出土的“西王赏功钱”多达数百枚。考古持续近百天,但专家推断,这批宝藏可能仅是张献忠“沉银宝藏”的一部分,且江口遗址或非宝藏核心埋藏点。尽管如此,发掘极大鼓舞了学界期待,期盼能发现更多关于“沉银宝藏”的线索。
江口遗址的发掘不仅揭示了张献忠贪婪的一面,也实证了“沉银宝藏”传说的真实性。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为中国考古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合法配资公司,翻倍赚配资,网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