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农耕文明与现代创意持续碰撞,当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深度融合,催生出了我省的“休闲农业+”乡村新产业新业态。近年来,我省学习借鉴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以黄河、长城、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重点、“三个一号旅游公路”为抓手,深入挖掘乡村自然生态、田园风光、乡风民俗和农耕文化资源,与现代农业的科技之光、农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交织碰撞,绘就一幅“景美民富、诗意栖居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目前,全省已拥有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、6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150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。2024年我省全年接待游客8810万人次,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12.88亿元,增长4.10%;农副产品就地销售收入54.88亿元,增长4.82%,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宏观布局——“星星之火”成“燎原之势”
初秋的山西是最美的,气候宜人、瓜果飘香。9月4日,记者走进位于阳曲县的山西桦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营响未来·千曲国际教育营地,这个占地面积2300余亩,林草覆盖率达到55%的地方,能满足人们对“诗和远方”的追求,这里有田园牧歌、小羊咩咩,有森林草坪、溪水潺潺,有瓜熟果香、畅快采摘,还有野外攀岩、真人CS,这里被授予“中国森林体验基地”“山西省特色小镇”。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,从这里出发,还可以在半小时内到碧山村→邓家坪农业示范园→万向现代农业园,这是一条品味田园风光、乡村美食、满满乡愁的线路,也是我省今年发布的主题为“尽赏田园·晋美乡村”的12条美丽山西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之一。
展开剩余79%我省的休闲农业发展,是顶层设计与市场活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。
“面”上规划,勾勒发展大框架。近年来,我省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,学习借鉴“千万工程”宝贵经验,以黄河、长城、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经纬,以打造“三个一号旅游公路”为血脉,系统性挖掘整合乡村的生态底色、田园风光、民俗风情与农耕文化资源,围绕贯通产加销、融合农文旅,持续提升休闲体验农业功能高端拓展、文化传承功能有形延伸。
“点”上突破,打造融合新引擎。宏观政策的落地,需要具体的抓手。我省紧抓重大活动机遇,如“跟着悟空游山西”,通过开通直通车、门票优惠等吸引客流。省农业农村厅连续五年精心策划“尽赏田园·晋美乡村”精品线路推介活动,共推出116条精品线路、544个精品景点。其中,吉县黄河花海、阳城县古堡民宿等35条线路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。
从坚实的制度保障到清晰的行动指南,从地方的全域旅游规划到服务业标准修订,从银企对接到带头人培育,我省的一系列组合拳激发了休闲农业的市场潜能。2024年,我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8911个,吸纳从业人员31.84万人,带动39.31万户农民受益。全年接待游客8810万人次,实现营业收入112.88亿元,其中农副产品就地销售收入达54.88亿元。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乡村的生机重燃和农民的笑颜绽放。
“千村千面”——藏着生动增收密码
我省地域特色鲜明,资源禀赋各异,这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是“千篇一律”,而是涌现出一批精彩纷呈的实践案例。
特色产业带动型——让土特产变成“金疙瘩”。我省多地立足当地优势农业,延伸产业链,提升附加值。阳泉市利用富硒土壤,建设富硒农业专业镇,开发出果蔬采摘、花海观赏等特色产品。武乡县关家垴村在“艾”上做文章,种植百亩艾草,建成深加工基地,研发洗手液、颈椎枕等产品,让小艾草形成了大产业。稷山国家板枣公园、万荣苹果主题公园等,更是将单一的农产品种植,拓展为集参观、采摘、科普、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园区。
生态资源融合型——好山水引来“金凤凰”。依托天然优越的自然生态,多地开发旅游体验项目,实现生态价值转化。大同云州区的黄花忘忧农场及周边区域,在黄花盛开的季节,成为网红打卡地,游客不仅能赏万亩黄花美景,还能探秘火山地质、观光桑干湿地。天镇、阳高的温泉资源与万亩杏园结合,形成了泡温泉、赏杏花、享农乐的休闲农业园区。
全域旅游型——一盘棋下活“全要素”。临汾市安泽县系统性打造“绿、红、古”三色游精品工程:“绿色游”以黄花岭、青松岭等花海和沁河农旅观光为重点;“红色游”深入挖掘太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;“古色游”则聚焦荀子文化、古村镇等历史遗存。三色交织,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、吸引力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。
民宿农事体验型——小院子引爆“大流量”。这种模式聚焦深度体验,让游客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太原市迎泽区森栖小镇打造80家民宿,优化“夜宿”体验。长治市壶关县依托5A级景区,发展悠然山庄、岭秀山庄等精品民宿,“小院子”成功带动了“大流量”。朔州御隆煌生态家园农场让游客体验知青大院、诵读《满江红》,感受农耕文化。
在我省的各种探索中,格外注重建立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,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。长治市常平村的“四金”模式(租金、薪金、酬金、福利金)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.3万元。昔阳县崇家岭村通过“运动+康养+民宿”,促进村集体增收60万元,吸纳长期务工120人,人均增收1.5万元。这些案例证明,休闲农业只有让农民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,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。
文化赋能——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
休闲农业如果只有“形”,而没有“魂”,终将流于表面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我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,正是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地区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独特“灵魂”所在。
深挖文化内涵,让体验“有滋有味”。文化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休闲农业的层次和魅力。多年来,我省高度重视农耕文化的保护、传承与利用。举办全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培训班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暨非遗工坊现场交流活动,承办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会等。这些活动系统性地挖掘、整理乡村文化资源。闻喜裴柏村“耕读传家”等传统文化得以宣扬;稷山板枣栽培系统、阳城蚕桑文化等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并积极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……
创新业态与传播,让品牌“有声有色”。挖掘黄河农耕文化、长城边塞文化、太行红色文化等资源,我省重点打造的“春游山西·祭祖踏青+清凉山西·博物研学+丰收山西·醉美金秋+冬享山西·民俗三晋”等系列旅游产品品牌深入人心。祁县梨花节,夏县杏花节,五寨、岚县的土豆花节,“大同黄花为健康中国加道菜”等节庆活动年年火爆。面对未来的挑战,我省将继续强化品牌塑造,每年计划打造20条左右特色化、差异化的精品线路,构建“点线面”结合的发展格局。同时,支持非遗进乡村,办好“村BA”、村跑等群众性活动,保持乡村的文化活力。
夯实基础与人才,让发展“有基有人”。近年来,我省聚焦乡村建设,省级统筹25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道路升级等,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质的硬件环境。同时,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,把培养懂农业、懂运营、懂市场的“休闲农业+”高素质农民和乡村工匠作为关键环节。到今年年底将建成660个精品示范村和5200个提档升级村。
我省休闲农业的实践成效振奋人心。它不再是简单的“吃农家饭、住农家屋”,而是一场深度融合农业、生态、文化与科技的深刻产业变革。它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,让古老的乡村重拾自信,让农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,正朝着品牌化、差异化、文化化的方向稳步迈进,为我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与人文魅力。
本报记者王秀娟
发布于:北京市合法配资公司,翻倍赚配资,网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